她带张大千“回家”——《万里千寻》

第47届圣保罗国际电影节获“最佳国际纪录片奖”华人女导演张伟民再现张大千传奇岁月

Original 邓圩 北美广角 2023-11-03 11:30

当地时间11月1日夜,美籍华人张伟民执导《万里千寻》在第47届圣保罗国际电影节斩获“最佳国际纪录片奖”。11月2日,记者在美国旧金山湾区张伟民导演家中采访了她。接下来的12月,张伟民将携《万里千寻》在香港故宫举行亚洲首映礼,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并准备明年旧金山亚洲博物馆的北美首映以及一系列国际电影节巡展。

从巴西到美国,从美国到香港,到中国广州,张伟民正带着大千先生启程回乡之路。拍摄历时12年 故居放映告慰大千张伟民告诉记者,几天前夜晚,巴西圣保罗市效的摩诘镇,张大千生前所建中式园林居所“八德园”废墟,丛林掩映湖心,夜晚的星辰与虫鸣啾啾,仿佛正讲述从前的故事。幕天席地,张伟民支起屏幕,为张大千做个一场特殊的放映《万里千寻》,她感慨万分:“大千先生,我带您回家。”人世间沧海桑田,八德园早已沉眠于水下,张伟民说,但是张大千一生追求的东西无界的理想和一生上下求索的精神却不会沉没,并继续启发启发后人继续前行。正如他一生作为座右铭的两方印章所示:“不负古人告后人”, “直造古人不到处”。

2022年10月24日巴西圣保罗市效的摩诘镇,张大千生前所建中式园林居所“八德园”废墟,张伟民为大千先生播放了她的纪录片《万里千寻》(张伟民提供)《万里千寻》的拍摄历时12年。12年,在一个人的成年时期仿佛就是半个人生。辗转北美、南美,欧洲,中国和日本,张伟民12年寻觅和探究,为大家解开了张大千后半生之谜。当时张伟民还是一个刚刚进入旧金山州立大学的年轻教授。一天,教学楼走廊,旧金山大学艺术马克·强森教授拦住了她,说,伟民,我有一件东西希望你能看看,也许你看了才知道该怎么办。薄薄的灰尘拂去,是一摞塵封已久的16毫米胶片,胶片呈现的画面让张伟民的眼睛从吃惊到湿润:一个白胡子的老人,身着长衫漫步海边,抚过松柏,隔着太平洋遥望东方……张大千!那是美国加州的卡梅尔海边,如今1号公路上热门的海边旅游小镇,张大千在北美最后的居住地。这些胶片是在1967年拍摄的张大千在加州的宝贵影像,几十年过去了, 这些胶片静静地躺在这里。作为旧金山州立大学电影学院唯一从中国大陆来的电影教授, 从接到胶片的那一刻,张伟民说,感受到这摞胶片的份量和一份被赋予的使命感。“我从没想过,这几盒胶片从此竟然让我开启了一段长达12年的寻找……”
Image旧金山州立大学保存的16毫米膠片(张伟民摄)
Image胶片截图(张伟民提供)早年学习美术,而后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摄影,在美国留学主修电影,现在的旧金山州立大学电影系终身教授。从美术到电影,从中国到美国,张伟民曾无数次说,仿佛大千先生一直在等她,等她解开大千先生海外之谜。张伟民与张大千从此結下不解之緣。从2011年开始,张伟民开始访遍张大千在世的亲人、故交,张大千足迹所至的蛛丝马迹,寻访,求证。从那一天开始《万里千寻》出发。只要寻到一些线索,她就筹划出发,年复一年。
Image张伟民与张大千弟子王旦旦在一起(张伟民提供)跨越时空 再现大千海外岁月12年追寻,每一次的寻找都是一个长长的故事。顺着张大千冥冥之中的指引,张伟民寻找张大千的足迹不知不觉间已然遍布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近20多个国家和地区。走的越多,发现的越多, 她对张大千的理解和感受就越深入。她采访到跟随张大千从中国漂泊到海外的子女, 家人,朋友,弟子, 艺术家和很多国际上著名研究张大千的学者共100多位,拍摄了200多小时的宝贵素材。2015年1月,张伟民第一次到圣保罗摩佶镇,这是张大千在巴西的居所,如今已经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湖。绕湖的山丘,湖边溪中隐约的踏石,看着大千先生手绘的八德园景图,张伟民第一次感悟到了张大千的桃花源,那是每一个中国文人心中的理想国。八德园酷似巴山蜀水的环境,残影中的中式园林,更让她深深感受到大千先生的乡思。
Image张大千先生造园之时所作“八德园造园图”(张伟民提供)
Image张伟民在八德园废墟拍摄(图片为张伟民提供)12年追寻,也解开了不少珍贵的“秘密”。2019年1月张伟民来到第一次到巴西奥林达(Olinda),小镇的美术馆是一座18世纪监狱改成的美术馆。当她在地下室看到大千绘画鼎盛时代的泼墨泼彩《瑞士雪山》是,震撼已经不足以形容张伟民的心情。这幅画被放在玻璃框中,当地没有技术可以把画取出而不受损害。如何才能将这幅真迹拍摄让它再现于世?两个工人抬着这幅画从屋里到屋外,从幽暗的空间到斑驳的树林,光影中《瑞士雪山》仿佛与大千一同活了过来游弋在光阴之中,但在现代摄像镜头中却无法留下一帧纯净的画面。最后张伟民找了一块黑布将自己和机器从头到尾罩起来,只露出镜头,于是纪录片中令人叹为观止的《瑞士雪山》展现出真面目。2022年5月,也是《瑞士雪山》,为了“复刻”大千先生踪迹,瑞士群山环绕的高速公路,张伟民反复寻找、调整空间角度,甚至是举着三角架、踩着“高跷”,才找到了一模一样的角度。也许大千当年也是坐在汽车中惊魂一瞥触及内心,才有此佳作?
Image张伟民在德国科隆拍摄《万里千寻》大千先生访问欧洲发生的种种见闻传言最多。其中坊间盛传的国际艺术界轰动东西方的大事,张大千和毕加索的见面。很多人说起仿佛是东方、中国的骄傲。事实上,张大千的画作在当时远不输毕加索,这个信息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同时期二人的作品拍卖价值就能窥见一瞥。在法国巴黎塞纳奇博物馆,她找到了大千当年在巴黎掀起的“中国风”实证,主流杂志和媒体上,这个雪髯飘飘的中国画家,总是气宇轩昂无比自信地走在塞纳河边,而他的巨幅「巨荷图」杰作吸引时尚之都的巴黎选为巴黎时装秀的背景。
Image《巴黎快报》(L’ Express)报道截图在张伟民的搜寻中,在法国的拍卖网站找到了宝贵的1961年《巴黎快报》(L’ Express)的整版报道,是张大千在1961年巴黎“巨荷图”展览期间,和法国著名超现实艺术家安德烈马松的非常深入地对东西方艺术创作和艺术的哲学理念的历史性对话。法国《巴黎快报》对这次艺术对话做了极为详实深入的整版报道。这正是艺术史上第一次如此深入的东西方艺术家划时代的高峰论坛。在这次对谈中,当马松欣赏中国画的水墨的轻盈,流动,气韵生动的同时,张大千赞赏油画色彩纯粹和厚重。这次对谈之后, 二位大师对对方的艺术手法都有借鉴。张大千60年代初期开始结合传统中国破墨,尝试泼彩, 出现经典之作如“瑞士雪山”“爱痕湖”等等。在张伟民的研究中,在中国艺术史上,因为张大千海外几十年,几乎是空白,在西方艺术史中张大千又是一个外来的、东方艺术家的存在,本来笔墨就不多。在《万里千寻》中可以看到至今留存的影像,欧洲的轰动并未影响张大千云淡风轻而从容自信,他身上镌刻着中国文化知行合一、不卑不亢的精神传承。张伟民的拍摄,实际上是重启一次对张大千的研究,到现在她积累了200多小时的纪录,有很多是艺术史上首次证实或者发现。又比如,为了了解张大千为什么在编撰《大风堂名迹》的时候滞留日本近一年,甚至合家搬到日本。张伟民经过多年的寻找,找到1956年拍摄张大千在日本的这段经历的宝贵的影片。再现了张大千选择日本精良的印刷品质, 将他颠沛流离收藏的宝贵古画编辑成册,承载着他“不负古人告后人”的人生使命。时空相隔的对话 “东西无界”又“和而不同”12年的追寻,上述的事情讲述起来无不令人心惊,张伟民的镜头细腻而又深刻,诗情画意而又直指内心,事实详尽,抽丝剥茧,让今天的人们再次看到漂泊海外的张大千,那个始终带着自己不变的东方智慧和理想,从容不迫与世界交集,他浑然一身用自己和自己的艺术与世界交流,体现着艺术与文化的最高境界——“无象之象”。他的存在弥合着东西的不同,弥合着中国人无论何时何地的存在与价值——“东西无界”、和而不同。现在,张伟民正在为旧金山亚洲博物馆的《万里千寻》和即将在香港故宫举行的首映礼准备,她希望带着这个片子回到四川,回到内江。对她来讲,带张大千回家,是他和她的共同的心愿。张伟民说,一个东方艺术家远离故土通过艺术走向世界,传达东方精神文明,寻找人类精神的归属。这个影片是一个电影人和画家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张伟民说,很多人非常惊讶我用12年的时间穿梭于世界各地奔走拍摄寻找张大千。“常有人问我, 伟民, 你哪来的资金来做这部电影?我的回答是我没有资金,因为我不受雇于任何人;我不求回报, 所以我是自由的。张大千远赴重洋, 为了他的理想求索一生。天降大任于斯人,我愿用我一生来做这件事,没有‘期限’。”阅读全文: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1103/c1002-40109770.html